首页 /  茶文化 /  茶人茶事 /  【我的扶贫故事】褚代洋:种好茶叶奔小康

【我的扶贫故事】褚代洋:种好茶叶奔小康

我叫褚代洋,今年47岁,是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人,退伍后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销售公司当销售员。随后在昆明开办打印店、与合伙人开办广告公司,收入颇丰。

在外打拼了17年后,2006年,我带着自己的五十万积蓄回到靛山村,彼时,靛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2016年,我当选了靛山村村支书,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既然当上了村干部,就要为村集体谋发展,为村民谋福利。

靛山村有9个村民组,总人口2037人。林权制度改革后,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财山”,可好景不长,人们只是对柴山索取,没有向柴山投入,几年下来,柴山变荒山。靛山村的村民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全村83户337人贫困。

2017年,借助“一村一公司”政策,普定县为每个村提供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借此,靛山村成立村级公司,发展韭黄、茶叶、食用菌等种植产业,让“荒山”变“金山”。发展1600亩产业种植,带动靛山村80余户,其中有利益联结的建档立卡户51户,直接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有效促进和带动了靛村的经济发展。

今年,我们还拿出500亩茶叶基地反包倒租给17户农户自主管理,过去村民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拿一千多块钱,反包倒租以后,每个月突破4000元,通过反包倒租,我们降低了产业的发展成本,还提高了村民收入。

此外,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食用菌种植产业,当时食用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由于缺乏经验,食用菌种植发展缓慢,自主经营期间基本没赚到钱。

为此,我们按照“提高组织化程度抓合作、发展合作组织富农民”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 +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合同化生产,找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利益共同点,推动食用菌产业由无序到有序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并重型发展。

如今,村里现有食用菌大棚25个,种植食用菌总数量15万棒,年产香菇20万斤,销售额60余万,带动就业18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13万元。

得益于产业发展,去年靛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今年有望突破一万元大关。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争取达到“人均两亩茶”,到那时,靛山村的村民生活会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编辑 向淳
编审 胡丽华 袁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