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班三队村庄对面山上的密林深处,藏着一片茶树。
10月26日正午时分,娜四正在茶地里劳作。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引着走 领着学 带着干——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蹲点西双版纳拉祜山寨采访纪实系列报道”采访团了解到,今年31岁的她,曾是曼班三队唯一的女猎人,断粮时钻进深山追踪猎物、设置陷阱、拉弩射箭……20米外的野猪,当年她一枪就能放倒。而今,走上茶山,精心种茶、精细管护,联系商家、卖出好价……这是曾经深居山林的娜四从来没有想过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与世隔绝到融入社会,娜四的笑是笑在了心底。
放下猎枪出深山,捡起茶籽进茶山。娜四的改变,其实是曼班三队从贫穷落后、几乎与世隔绝,到逐渐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3天时间,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记者发现,娜四的转变远不止于此,故事就从采访团第一天上茶山找她说起……
娜四背上放下了猎枪,背上了孩子。
从村公所出发,汽车沿着山路拐了五六个弯后,大家下车步行,先是小心翼翼下坡,过了一座桥后,又一鼓作气上山。
大约20分钟后,一间拉枯特色的小木屋映入眼帘,到了。小木屋是拉祜族村民娜四和丈夫扎药为了管护自家茶园搭建起的临时居所,为了方便茶树浇水和日常生活,夫妻俩还用一根黑色的皮管,将附近一处山泉水引到屋前。
娜四的丈夫
此时,娜四正在茶地里查看茶树的生长情况,时不时用锄头翻翻地、培培土;扎药则拿着电动割草机清理隔壁山坡上的杂草。割草机的声音很嘈杂,掩盖了屋前潺潺的流水声,停顿的间隙与山林间的蝉鸣相互唱和,却全然没有打扰到娜四小儿子在她身后的背篓里熟睡。“这个季节种茶容易活,我已经泡好了茶籽,等那片地清理出来,我们准备开沟种上茶,还有之前种了茶籽没有活的地方,也要补种一下。”娜四介绍,因为清理工作比较复杂,夫妻俩打算在小木屋住一晚,天亮了早早开工。
夫妇二人在茶山上
女猎人娜四
娜四十三四岁时,妹妹因发高烧落下残疾,后来父亲年纪也大了,养活一家人便成了她的责任。
“以前不懂(种植)技术,粮食种下去就随它长,有时野草长得比谷子还高,来年能收获多少全凭运气。”谈起过去的生活,娜四回忆:以前家里种的山谷只够吃小半年,剩下的多半年只能靠政府发救济粮或者进山打猎。“我可能十三四岁就自己进山打猎了,追踪猎物、设置陷阱、拉弩射箭……20米外的野猪,当年我一枪就能放倒了。”娜四说。
然而,再好的猎手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一连几天打不到猎物时,娜四只好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带回去给家人充饥;更让她后怕的,是危险随时都会逼近:“有一回我进山找猎物,一转身发现一头一人多高的黑熊就站在面前,我吓得浑身发抖,幸好它没有攻击我,转身跑了。”回忆起和黑熊的那次正面交锋,娜四至今仍心有余悸。
娜四再也不用面对狩猎的危险
种茶人娜四
“刚刚种好茶籽的地方不能刨,不然就不长了;这些是长了一年的,稍微翻一下地可以透气;等天再冷就不能翻了,茶树会冷……”娜四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怕我们听不懂,她边用手指着茶树,边分享自己的种茶心得。
放下猎枪,种上茶树,从女猎人变身种茶人,如今成了曼班三队的致富能手,娜四生活的改变,要从2015年4名扶贫队员的到来说起。
融入了社会,家里逐渐变得殷实了。
“那时候国家已经不给打猎了,因为语言不通,种地又不会,我只好在附近说拉祜话的村子帮工。扶贫队员来了以后,鼓励我回来种茶,带着我们种水稻、种玉米,还教我们养猪、养鸡……”娜四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家里如今有30亩茶、8亩水田、4亩玉米,“谷子收了我们自己吃;玉米喂猪、喂鸡;茶叶可以摘的时候,我们就用微信联系外面的老板来收,去年卖了4万多元;猪长大了我们自己吃,也会卖几个,小猪能卖2000元,大猪卖到5000多……”当被问到一家人收入时,娜四认真算了一会,然后伸出一个指头认真地说:“一年一个人有一万块。”
有身份证的娜四
得知村医下午会来村里,原本计划在茶山过夜的娜四背着小儿子赶了回来,想请医生看看孩子腿上长的红疙瘩。“医生说不要让孩子在地上爬,把脚洗干净后涂药,以后注意就好了。”见到记者也在,娜四说明来意,并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
一家人其乐融融
来到娜四家,只见屋外环境干净整洁,楼下三辆摩托车摆放整齐;门口,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见大家好奇,娜四主动介绍“这是我妹妹,原来这里还有很多照片,放着很好看,后来被风吹跑了,就不放了。”说话的功夫,娜四又从里屋翻出一张合照和一个证件夹,照片里是一家人在自家屋前的合影,照片里的娜四笑得有些腼腆;证件夹里则是一家七口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和社会保障卡,其中还有丈夫扎药的三轮摩托驾照,“以前我们都没有户口,也没有身份证,每家孩子叫什么,基本只有自家人能分清,结婚就是杀个猪给大家吃,更别提有什么社保了……”娜四整理出自己那一套证件向记者展示,脸上露出有些骄傲的表情,像是在说“我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了”。
有梦想的娜四
“我想存一些钱,盖一个自己的房子,再买一辆轿车,开着去赶街。”谈起未来的打算,娜四眼里充满期望,当被问到家里已经有房为什么还盖时,她说:“那个是国家盖给的,不能算我自己的。”
这样的“算”法,娜四还有很多,比如介绍养猪数量时,娜四回答有5头,但在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还有1头即将生崽的老母猪,她说:“老母猪是下崽的,不能算。”再如问到家里种的稻谷收入多少时,她回答:“那个留着自己吃,不算钱……”
曼班三队的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零零碎碎的小事,透露出娜四对未来生活的筹划;精打细算的背后,是曼班三队拉祜群众观念逐渐转变、努力融入新时代的印证。“我们来时,大家都是有一天过一天的思维。有的村民在我们的带领下第一年谷子丰收了,第二年他觉得够吃,就又不管了。这两年思维逐渐转变,村民逐渐有了长远打算的思维。”今年是驻村干部罗志华来到曼班三队的第六个年头,谈起村民的变化,他脸上满是欣慰。
曾经的曼班三队
记者准备离开时,外面传来邀请娜四唱歌的声音,娜四答应后并未直接出门,而是仔细收好合照、证件夹,又从抽屉里小心翼翼拿出粉底、眉笔和口红,对着镜子补完妆后,才同我们一道离开,这大概就是对未来有充满希望的样子。
来源:云南网
统筹策划 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郑海燕 浦美玲 戴振华 赵雨桐 陈飞 普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