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文化 /  茶人茶事 /  “茶二代”有个“小目标” 种好安吉白茶 帮千里外的乡亲致富

“茶二代”有个“小目标” 种好安吉白茶 帮千里外的乡亲致富

12年前,14岁的钟雪良开始跟着爸妈上茶田忙活,他觉得,采茶叶是这个世界上最枯燥的事情。

钟雪良家住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田里种的白茶,经过年复一年的生长,加上枝干,比自己还要高。于是,当年这个身高不到1.5米的小男子汉,每回吃力地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用指腹把茶连叶带芽掰下来时,心里总会暗暗地想:等我长大了,才不要继续和茶叶打交道。

他没能如愿——今年26岁的钟雪良,除了要忙自家采茶季,还揽了个更辛苦的活:翻山越岭,去1000多公里外、受捐扶贫白茶苗的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教当地农民种茶。

近日,钟雪良参与的黄杜村“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项目,获得2020年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名90后“茶二代”说,“白茶曾经带富了我们整村人,现在我想尽自己一点力,让他们的日子也好起来。”

不简单的“小师傅”

钟雪良(中)在四川省青川县沙洲镇,观察茶叶生长情况。

现在的黄杜村,白茶遍布山野,满目青翠,一阵微风吹过,留在鼻尖的是淡淡茶香。前些天才在3省4县走完一遭的钟雪良回到黄杜村,总算有时间来照看自家的茶园。

他大步迈入茶田小径,来到一根外表形似电线杆的两米多高铁柱旁,调试起上方橘色铁盒的参数:“白茶怕虫,用上这种太阳能发电的诱虫灯,我们可以省心不少。”

他接着弯腰用手掌托起几株叶片,“看,保护得好,茶才能叶白脉翠,形美味美。”身高将近1.8米的钟雪良,笑容憨憨的,说起茶来既专业又老道。

和村里很多“茶二代”一样,他种茶的本领,也是跟父母学的。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改变拮据的生活现状,不少黄杜村村民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开始承包荒山种植白茶,开展家庭作坊式加工,钟雪良一家也不例外。

从小耳濡目染,钟雪良对种茶的全流程,包括育苗、开荒、垦地、种苗、修剪、施肥、除虫等都很熟悉。

2018年底,钟雪良去海拔近2000米、气温跌破零度的青川县茶园指导种茶。老乡们原本就担心温度太低茶苗种不活,好不容易大老远来个专家,一看是个小年轻,心里都打起了鼓。

钟雪良看出了老乡脸上的疑虑。为了给茶苗营造合适的生长温度,他马上行动起来: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用从安吉带来的地膜,把将近300亩茶田都包上。每天,他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

“小师傅你不简单呀!”来年春节前,一个青川老乡特地给钟雪良拨来电话,高兴地告诉他,茶苗已经挺过了关键期,存活率高达95%。“还好没有让大家失望。”钟雪良说。

种活只是第一步,有件事,钟雪良很上心。“很多农田,之前因为种植过玉米这类吸收营养能力很强的农作物,肥力已经大大降低。”为了改良土壤,钟雪良教老乡把油菜饼(油茶籽加工榨油后的残渣)以及黄豆粉等撒入土中,作为天然有机肥。

自讨“苦”吃做帮扶

黄杜村茶园。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灿 摄

“来,尝一尝。我们安吉白茶,回味很甘甜。”回到自家茶厂,钟雪良给记者沏上一杯热茶,笑着“安利”:“白茶氨基酸含量高,条形也好看,就算是平常喝不惯茶叶的年轻人,也会喜欢。”

别看钟雪良现在三句不离茶,十几年前,他一想到采茶,就“一个头两个大”。

那时候,三四月的采茶季,早上5时不到,天还没亮透,他就会被爸妈从床上扯起来,往几公里外的茶田赶。

“白茶娇嫩,采茶要‘一叶一芽’,千万不能用指甲掐,不然坏了卖相,败了口感,就会影响收成。”爸妈不时叮嘱,钟雪良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来。

“我摘完一垄15米长的茶田,合起来能炒出的干茶也只有半斤不到。真的觉得很枯燥!”钟雪良说,采一天的茶,不仅手脚酸痛、眼睛还会因为长时间看同一种颜色,变得又干又涩。

也不是没机会“逃离”。2017年,钟雪良结束5年兵役。性格开朗的他,加入了一间拓展训练公司,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华东各城市承接团建业务。然而,一封特别的信,又把他“牵”了回来。

2018年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不仅如此,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带队的黄杜村志愿服务队决定,一旦送出茶苗,还要给予帮扶地区持续指导,教技术、包销售。

钟雪良是在部队入的党,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心动了。他不仅申请加入服务队,还主动提出参与现场帮扶。

2018年10月18日起,黄杜村陆续将近2000万株村民们捐赠的、沾着新鲜泥土的“白叶一号”装进冷藏车,运送至3省4县移栽。钟雪良也成为了最早一批去现场指导种茶的党员之一。

这一趟走了20多天,风尘仆仆的钟雪良回到家,姐姐忍不住笑他,“不是最不喜欢种茶嘛,怎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现在不一样了!我当过兵,能吃苦,当然要去啦。”钟雪良笑着说。

“学生们”更好学了

有种记忆中的味道,钟雪良一想到就觉得甜:采茶季的凌晨,爸爸把炒好的第一道茶,泡给妈妈、姐姐和他喝。

“每回看到爸爸食指关节上的发黑老茧,我就在想,种茶再苦,一家人的生活来源,还得靠它。”钟雪良说。

其实,他心里一直都念白茶的好。“它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钟雪良说,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家里的代步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都有白茶的功劳。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就像这句村里随处可见的标语所说,安吉白茶致富的故事,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2019年,黄杜村白茶经营户达350户,经营茶园面积4.8万亩,年产值达4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1997年的不到1000元增加到4.9万元。黄杜村还曾获得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荣誉。

“致富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这几乎成了我们几代种茶人骨子里的意识。”黄杜村党支部委员刘炜和钟雪良一样,也是一名90后“茶二代”。2005年黄杜村志愿服务队一成立,刘炜就加入其中,平日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村里百姓提供白茶栽培技术指导。

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壮大到80余名成员。自从安吉送出“扶贫苗”,队伍不仅关心近在咫尺的“自己人”,还要指导、帮助千里之外的乡亲们脱贫致富,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钟雪良向记者介绍,按照茶叶生长规律和扶贫计划,今年5月起至9月底,村里每月对每个捐赠点派出2名志愿者,驻点指导20天以上。

钟雪良前后去过七八趟,在3省4县待过的时间加起来有180多天。他有个最直观的感受:去受捐点的路上,很多没护栏的盘山土路不见了;进村子后,老乡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下到田里,“学生们”也更热情、更好学了。

“把茶苗种好、种活、种出效益,帮助千里外的乡亲致富。”钟雪良说,这是他的“小目标”。

来源:浙报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