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分类 /  再加工茶 /  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其花

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其花

御赐年号政和为县名的那一刻起,政和一直是“茶兴百业兴,茶衰百业衰”。陈椽教授的《茶业通史》里有记载:“到清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用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

据县志记载:

晚清时期,政和县产工夫红茶。畅销俄美等国,极受欢迎。民国15年,政和产银针白毫最高达50多吨,畅销德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销受阻,内销不畅。茶园大量抛荒,茶叶产量急剧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茶叶作为外销创汇主力军,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政和县茶叶得以重生

1951年:国营政和茶厂成立,大量生产红茶、白茶和绿茶。1970年,因红茶滞销而改制烘青绿茶。

1972年,为提高政和县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政和茶厂引进双瓣茉莉花,并大力推广种植,根据全县实际情况,窨制

到1979年,全县产113吨,1982年,参加全省评比。获省评质量第一名和总分第一名。1988年,全县茉莉花产量高达1645吨,素有“茉莉花之乡”石屯乡。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花茶厂,满城花香四溢,一派繁荣。

淡去的花乡

改革开放的一个好处,就是给乡村里的人们提供了无限多的工作机会。

改革开放后:

那是正青春的年代,青壮年都纷相跑到一、二线城市务工,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壮年不在,劳动力不够,导致劳动成本提高。

劳动力的减少,花田也不断荒芜,鲜花产量骤降,花价抬高。

政和茶厂虽然是闽北第一家窨制花茶的茶厂,但广西横县以及四川等地茉莉花种植加工的兴起,对政和的茉莉花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失去了竞争优势。

所以,从9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时期,政和县里的花茶加工厂,开始纷纷没落,仅存零星的花田和这个即将被闲置的茶厂仓库。

以前的茉莉花交易市场已不再,街道两边贩卖茉莉花的花农渐渐没了身影,满城的花香也慢慢的淡去。

不老的花样年华

花“乡”虽已淡去,但余韵还在,根还在;就跟这一罐罐的样茶一样,茉莉花茶的DNA还在,就还有传承。

杨丰老师从小的记忆,就是做茉莉花茶长大,他有一个茉莉花情结。

所以,每年他都会带着我们,手工窨制一批花茶与大家分享。

每年,我们也会开放茶旅,让喜欢茉莉花的茶友们,一起参与窨制过程。

汗水挥洒,繁花吐香,这样的花花世界,传承的是不老的青春,和花样的年华。

茉莉花茶,以烘青为坯,加入茉莉“伏花”,经过复杂的窨制工艺而成。七窨一提,茶叶充分吸收茉莉花香后,香气持久,滋味鲜灵、甘甜柔和,具有安神、解抑郁、抗衰老等功效。

每年7、8月份的茉莉“伏花”,在气温最高的午后二三时,芳香油的含量最高。只有这时候采摘的花朵,才能做出上好的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