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采摘量达到了14万斤,所取得的收益都在农户的工资上体现了,大家都很开心。”在云浮市新兴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象窝茶经过当地政府联手企业的开发,成了农民手上的“摇钱树”,使当地不少贫困户摆脱了贫困。飘出深山的茶香也带火了象窝山,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常年云雾缭绕,是天然的大氧吧。好茶配美景,让这里获得了“广东十大最美茶园”的美誉。村民成员工走上脱贫路1958年象窝山大力引进云南大叶种,正式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名为“象窝茶”。多年来,因为交通不畅、缺乏深加工技术、品牌效应、销售渠道等问题,象窝山的茶叶始终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种茶难以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随着“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2007年翔顺控股集团发现了象窝茶场的开发潜力。该公司开始整合茶场资源,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为贫困户和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农户从脱贫逐渐走向致富,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茶叶产业也逐渐成为新兴县太平镇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46岁的象窝山正式员工梁英全每天的工作就是统筹工人采茶,按时间除草,再负责收验茶叶,送茶叶进厂。“以前在家里种田种菜,生活比较困难。家里有个老母亲,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小孩,当时小孩读书的学费都是靠借的。后来看我妈妈在这里摘茶,我有时间就上来帮忙。公司领导看我勤快,经过三个月的实习期后就转成正式员工负责管理茶场。现在除了管理茶场外,空闲时间就上山看牛,今年可以脱贫了。”梁英全笑着告诉记者,如今,他不仅在家里建了小平房,还在县城买了套电梯房。扶贫重点变身当地名片梁英全的经历是象窝山当地农民生活“剧变”的缩影。象窝山地处开平和新兴交界处的水浪村,地区偏远、交通不便,土地大量闲置严重制约了象窝山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没有保障,贫困户的数量排在全县的前列,曾是新兴县重点扶贫地区。近年来,新兴县大力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发展茶叶生产,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融合旅游为发展模式,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土地租赁,企业承包农户闲置土地,扩大茶园规模,使农户有租金收益。二是员工入编公司,公司吸纳200余名村民为正式员工,将其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关键岗位员工。三是茶园每年有10个月采茶期和2个月管护期,为农户提供了大量灵活机动的就业岗位,农忙可在家务农,农闲时可在茶园工作,务农务工两不误。目前,公司已经与当地700多户农户合作,帮扶当地70多户贫困户脱贫,并连续多年为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布依族贫困农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公司负责人介绍说。2019年,新兴县太平镇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并大力支持发展壮大茶产业,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将象窝山打造成为“种植 加工 销售 培训 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同时着眼发展长远,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业务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新型农民支持,也让更多的农民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升级,共享乡村产业发展成果。经过10多年发展,象窝茶场种植面积从500亩增加到4000多亩,产值从原来的100多万元增加了20倍。象窝山下的村民盘活了闲置土地,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累计带动村民增收逾1000万元。如今的象窝山周边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突出。象窝茶也成了新兴县太平镇绿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打品牌,成为当地政府最为闪亮的名片。带来旅游新商机早晨6点半,60岁的满金养就从水浪村的家里出发,往象窝茶场里赶,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茶场工作十余年。“脚踏实地,能吃苦肯干,茶场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在满金养看来,茶场的工作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小孩还小,离不开大人照顾,外面打工又都是招收年轻人。而在茶场工作既有收入,也能照看一下孩子,还包午饭。”说起工作,满金养满怀感激,“以前都是住在泥房里,现在终于盖好了自己小平房,也算是有个像模像样的家了。”随着象窝山知名度的提高、外地游客的增多,村民发现了商机,农庄、农产品商店、农家菜饭店、民宿等商业化场所成了象窝山一路的“新景观”,商业圈以象窝山为据点,辐射各个村庄,极大地提高周边村民的收入。今年3月17日,太平镇委、镇政府牵头与该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公司全新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基地正式破土动工,将建设一个集自动化加工、仓库、冷链、运输、营销体验、产学研、品种园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化茶文化产业园,重点培养300人以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时代新农民,共同发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数看攻坚之云浮2016-2019年,云浮市共到位39.9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8亿元、佛山市财政资金4.6亿元、市级配套资金1.36亿元、县级配套资金5.89亿元。市县两级派出驻镇工作组61个、驻村工作队857个、驻镇驻村干部1476人,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和分散贫困人口所在村均安排定点帮扶单位,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联系帮扶。全市已形成了南药、肉桂种植、发财树种植、油茶种植、肉牛养殖、温氏肉鸡养殖小区、鹌鹑养殖产业等整镇推进扶贫产业,累计帮扶到村项目4253个、到户项目127万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一村一品”基地5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48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8家,带动贫困户2.1万户7.9万多人,实现户均增收8127元,为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敢勇 通讯员 何勇、刘江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敢勇 通讯员 何勇、刘江锋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夏强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