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也称青茶,是属于半发酵茶,有“中国特种茶”之称。主要产区集中在福建的闽北【武夷山】、闽南【安溪与漳平】,广东潮汕和我国台湾地区。
而乌龙茶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各有特点,也各有喜欢的茶友,“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代表】,到底哪个更好,究竟孰优孰劣,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镶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二绿”特点:即干茶砂绿、汤色黄中带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俗称“绿豆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花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
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赤褐,呈青蒂绿腹晴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清香型”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清香型适合于一些喜欢飘香,茶汤淡而有味,细腻油质,甘甜口感的茶友,特别是火气比较大,希望喝茶去火,通过香气散杂气的茶友。但这款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是标准半发酵,是可以达到温性,倒是可以一年四季适合什么人都可以喝。其中清香型由于片面追求香气,大多数发酵越来越轻,所以,喝清香型的茶友,应该最好如果觉得胃不舒服或者胃是寒性的,要注意是否会喝到轻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因为这样的铁观音,茶性凉,而且比较伤胃。
“浓香型”乌龙茶【铁观音】适合喜欢香气浓郁,滋味足,茶汤与香气融合的茶友,特别是喜欢回甘韵味的茶友,更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还有就是胃有些凉性的茶友,或者胃不舒服的茶友,也非常适合喝浓香型铁观音。因为浓香型铁观音不仅是在加工时已经是重发酵,通过碳烘焙后,已经是熟茶。
当然,还有一些爱存老茶的茶友,浓香型的铁观音越存越好,存到一定的时间,可以调整腹部的问题,比如理气、润肠养胃等。
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相对湿度70%。而传统工艺的浓香型一般是半发酵以上,重发酵为主,一般晒青时间要长,茶青的发酵度高于清香型。
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蜒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从外观上看,武夷岩茶与铁观音清香型比较相似,而传统老工艺的铁观音浓香型,则是要求包得比较紧,条索紧结。
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而传统老工艺铁观音,烘焙的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熟透,利于保存,而且香气会融入于水。
茶叶没有对错,只是让对的人喝到对的茶,“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应该是可以并存,可以不分出你我,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轻发酵的乌龙茶,不是标准半发酵温性的茶叶,应该像绿茶那样,清楚地让茶友知道,茶性较凉。
而浓香型铁观音,也应该告诉茶友,茶性较热,如果火气比较大的人,不适合喝新茶,应该存几年后再喝。就像生普与熟普,绿茶与红茶,更有所长,更取所需要,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