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新闻 /  聚焦铁观音秋茶:安溪茶产业“厚积薄发”

聚焦铁观音秋茶:安溪茶产业“厚积薄发”

今年秋季气温高雨水少,给安溪铁观音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来自市场方面的反馈却相当喜人。

今年铁观音秋茶市场的良好态势可谓是安溪在持续提升铁观音品质方面“厚积薄发”的表现。为持续提升安溪铁观音品质,安溪县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安溪铁观音传统工艺回归等。

茶企“看日子”茶农做好茶

近日,记者走访了裕园茶业,负责人林扬闻跟记者详细介绍了今年秋茶的情况。据介绍,今年安溪地区6—7月雨水偏多,而到了8—9月则无雨水,土壤偏干、高温,使得部分茶树不长芽。秋茶采摘一般是在寒露前后5天,今年寒露为10月8日,国庆长假前期气温回升,10月7日、8日气温下降,昼夜温差拉大,茶青嫩度更佳,所以整个采摘周期延长,呈现降温后制作的茶叶品质更好的情形。“我们的采购及生产团队9月30日就开始盯紧安溪感德裕园生态茶场及感德槐植高山,提前上山,每日查看基地茶树的生长状况,做好相关登记,适时帮助茶农对茶树进行分山头(片区)、分批次巡视;临近采摘时,每日观察茶青的嫩度,在茶青嫩度最适中且天气晴朗的时刻进行采摘。”他说,铁观音是茶系里最娇气的,也是最富有变化的,质量的好坏,时时刻刻要看老天的“脸色”。所以他们的生产采购团队必须学会“看日子”。从9月30日开始,他们就开始借助天气预报,研究泉州、安溪、感德未来15天的详细天气情况,具体包括每天的天气、昼夜温差、降水,每日采摘时间(10:00—16:00)天气变化情况。通过“看日子”,综合分析天气情况。之后第一时间知会茶农,以便茶农在最好的天气里采摘肥厚适度、嫩度平衡的茶青,并提醒制茶大师在温差最合宜的天气里,进行加工制作,保证产品的质量。正因为制作技术的交流与提升,茶农能根据茶树的新老情况、茶青的生长情况、天气、树龄等对其所属茶园,主次有序地进行分片区采摘,尤其对有利条件进行整合,促进精品好茶的出产。

“我们合作社一位老社员生产的40斤传统铁观音,被来自天津市的一位茶商看上,并以每斤毛茶5000元、总价20万元的价格成交……”近日,安溪西坪镇德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章愉快心情溢于言表。今年秋茶价格大涨,茶市交易火爆,不少茶农、家庭农场、茶叶合作社,相比往年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连日来,记者走访祥华、感德、龙涓等重点产茶乡镇后发现,好茶好价好卖的背后,除了采制期间天气适合的因素外,还得益于多年来安溪县对茶园生态的保护、对茶青(鲜叶)质量的管控、对传统制茶工艺的坚守和对发展模式的创新,一泡安溪铁观音好茶是“天、地、人、种”共同孕育的精华。

高标准生态茶园护基增绿

茶园建设关系着茶青质量,茶青质量是茶叶品质的第一道关口。记者走进国心绿谷生态茶园,这里“茶—草—豆”间作,“茶—花—果”相伴,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呈现近看是园、远观是山的生态画卷。

“国心绿谷生态茶园一直按照有机茶园的标准种植管理,采用等高梯壁表土回园条垦技术开垦,茶园周边竹节沟、排洪沟、蓄水池环环相连,中小雨能蓄水不出园,大雨能排涝,旱天可浇灌。”国心绿谷董事长黄清平说,在保留3800多亩原生态林地的基础上,茶园大量种植绿化植物,茶园前有埂、后有沟、壁有草,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茶园标准。

与国心绿谷一样,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茶豆套种技术,探索茶树高效生态环保栽培模式,改善茶园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提升茶叶品质。

近年来,安溪县通过推行“山长制”“林长制”等,从县域大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3个层面立体推进,致力建设优质高效生态茶园,退茶还林,提升茶山绿化水平,让“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成为每座茶山的标配,为安溪茶业上好生态底色。

安溪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曾经得介绍,过去有些茶农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会采取矮化密植等方式。现在安溪县将制好茶、种好茶的理念从茶杯延伸至茶园,持续推广茶园种树,梯壁留草、种草等措施,丰富了茶园大生态,有效降低极端高温辐射,极大提高茶园生态保水能力;持续推行茶树留高、茶园稀植等健身栽培管理方式,让茶树长得更好、树势更壮,提高茶叶品质。

同时,安溪县引入司雷植保、大司农等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茶叶绿色防控全程托管、统防统治;综合运用声、光、电、生物干扰技术,创立全国首个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推行农艺改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普遍推行绿色防控。

此外,安溪县还在全国率先创立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实现农资购买、使用精准定位;实施信息化、数据化监管模式,构建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等行为,构建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惩戒体系。近5年来,安溪县茶叶抽检合格率基本达到100%;连续15年出口茶叶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

从“增绿量”到“涨颜值”,从“护根基”到“强底色”,目前,安溪县已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35万亩以上,并相继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

传统制茶工艺强势回归

今年秋茶采制期间,在安溪县农民讲师团成员、制茶大师温文溪的精心指导下,祥华乡福洋村茶农陈福元采用传统制茶做法,没想到茶叶拿到市场上销售,单价竟然比往年提升30%以上。“温老师时常通过微信视频或者到家里跟我交流沟通,指导我进行茶园深翻、施用有机肥,茶叶要三叶采摘,要仔细观察茶青发酵程度。”陈福元说。

每年秋茶采制季节,温文溪总是忙中偷闲,多次驱车到茶农家里,手把手传授制茶技艺,即使路途再远、通行再难,也始终坚持没有放弃。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安溪县各个乡村角落,培训人数达2万多人次。

温文溪传授制茶技艺是安溪县建立制茶大师“传帮带”机制、传承匠心精神的一个缩影。几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安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建立“传帮带”机制,倡导制茶工艺回归传统,注重对制茶大师以及青年人才的培育。通过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以及乌龙茶审评、拼配和烘焙技术大赛,引导各乡村举办茶王赛,以赛促训激发广大茶农尤其是年青一代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茶的热情。

安溪县先后培育李金登、王清海、刘金龙等一批制茶大师。他们发挥精湛制茶技艺,创办研习所、工作室,带徒传艺、联系基地、服务茶企,当好茶产业的引领者、代言人,培养一大批制茶能手,引导广大茶农弘扬工匠精神,回归传统工艺,专心做好茶,有力推动安溪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立大师工作室后,我积极开展制茶技术研究,组织技术攻关,展示研究成果。”安溪铁观音大师王清海表示,他还深入茶农家中、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徒授艺,传经送宝,打造一支有技艺、有坚守的匠人队伍。

如今,“种好茶、制好茶、买好茶、品好茶”在广大茶农、茶商中达成共识,重摇青、重发酵的传统制茶理念也强势回归。“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三个阶段、十道工序,36小时的匠心制作’,茶叶才能历久弥香、香飘四海。”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表示。

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辉荣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引导社员坚持传统工艺制茶,制作出“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的安溪铁观音,更好与市场接轨,迎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因此,今年秋茶市场销路旺盛,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除了倡导坚守传统制茶技艺,安溪县也积极推进茶叶清洁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2020年4月,安溪县出台《安溪县扶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暂行规定》,设立产业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村级、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茶叶初制加工厂房;推广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对新采购县级指导目录内的初、精制生产线(设备)给予扶持。

“事实证明,安溪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正以回归传统、强调匠人精神为驱动力,以乌龙茶审评、拼配和烘焙技术大赛等为平台,蹄疾步稳,扬帆起航。”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表示,下一步,安溪县将深化制茶工艺匠心回归工程,健全制茶技艺传承发展,人才梯次培养等机制,并通过改革茶王赛赛事制度、评审导向等,在引导茶叶回归传统口味的同时,激励广大从业人员做好茶园管理,钻研制茶技艺,提升制茶技能,增强安溪茶产业竞争力。

来源:泉州晚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