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新闻 /  黔茶这十年2007-2017:那年的调研值得好好回味(上)

黔茶这十年2007-2017:那年的调研值得好好回味(上)

2006年,《关于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成为贵州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主席会议督办提案。由贵州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牵头,省农业厅主要承办,省乡镇企业局、省经贸委、省商务厅、省委政研室和贵州财经学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了专题调研工作组,并设立了调研课题组。

这次细致深入调研奠定了日后贵州茶十年征程基础,也是2007年那个标志性报告的基石。有人高度评价到:这是一场“革命式”调研。

从2006年3月20日—5月31日,调研工作组在省内组成9个调研组对9个市(州、地)27县(市、区、特区)68乡镇,就茶叶基地、茶树良种繁育场、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茶青市场和茶叶批发市场、茶叶协会以及农户生产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同时,两个省外考察组对四川、江苏、浙江和安徽4省进行了考察研究。

这是次全面系统深入的调研。后来调查组的同志们自嘲是“一群不懂茶的人只好踏踏实实做的调研。”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的份量。很重。

10年后,笔者从当初参与者杨启林同志那里看到他执笔的一万多字的《四川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从茶企品牌建设到一个村人均茶园多少亩纯收入多少都清清楚楚。一村一品的布局设想也在那个时候成形。曾当选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湄潭人何殿伦就是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茶叶,建成了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

“日后贵州茶产业强调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建立茶青市场,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等等都从调研中得来。”杨启林说。

当初调研组初去四川时,农业厅一位干部以为又是一帮打着工作旗号游山玩水的人来了,双脚架在桌子上在电脑上玩着游戏,漫不经心接待他们。当调研结束后这群人又回访他。这干部发现这真是干事的人,立即热情洋溢地接待,后来还多次到贵州调研指导茶产业发展。

行至安徽时,这个传统老牌名优茶强省的茶界人士被调研组踏实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在会上提出要将贵州调研精神,用到安徽茶发展的进程中。

10年前福建人叶文盛到贵州做茶只为吃饱饭,遇上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组建了公司获得贵州茶界各种荣誉。

2006年4月5日,刚分到贵州省农业厅的雷睿勇开启了省内调研之行。日后他被称为“贵州茶活字典”,从相关政策到各县茶园面积,问他准没错。

凡是规模达到500亩的茶园他们都去调研。雷睿勇去了黔南和安顺。之后又跟大部队去铜仁、六盘水、毕节、黔东南调研。

最让他们感动是在瓮安做茶的浙江人王震。这位大学毕业分在浙江一个县做农业农技推广员的小伙子将荒芜的近1000亩茶园改造成几百亩机械化标准茶园。王震把父母也接来同住。父母一看雷睿勇他们,眼泪哗哗掉,说这里条件太艰苦了。厂子里除了机器和茶什么都没有,午饭只能用开水煮鸡蛋吃。可是王震对贵州茶发展非常有信心。现在他和台湾人合作做贵州茶出口,目前已培植茶园1652亩,并与农户合作茶园7000余亩。儿子王锐轩研究生毕业后在瓮安跟随父亲王震踏实地做了“茶二代”,完全成了一个地道的本地人,满口瓮安话。

那时的贵州对外省茶人来说,是个创业的好地方。

在计划经济订单版图上,贵州茶主要生产红碎茶。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订单没了,红茶改绿茶需要适应,很多乡镇集体茶厂不知道市场在哪里,纷纷陷入窘境。

黔东南东坡茶场6000多亩,曾是贵州第三大茶场。雷睿勇他们去时满眼凄凉。此时监狱体制改制,茶园自生自灭,茶杆子长得比两根筷头还粗。有眼光有市场渠道的外省茶人却在此找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有外省人在铜仁一口气承包了5万亩茶园。那时价格最高也就100元一亩,施肥后机械化修剪制茶,立即运送出去销售。

在安顺,湖北人承包农业厅下属的茶场。

在当时的贵州省,随便走在哪个产茶地都能看到外省茶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带来了种植加工管理技术以及营销理念。当成千上万的贵州人外出谋生寻梦,这些外省人却常常深入到最荒僻的乡村,抓“贵州机会”谋得了发展。

在晴隆和普安这些开园比较早的产茶地,部分浙江人加工了毛茶从机场发回杭州精制成西湖龙井赚取高额利润——现在这些厂房已经卖给了本地人,本地人继续上演西湖龙井贵州造的故事。

江苏人蒋庆松从《茶经》从各种地理杂志从气候条件分析出贵州产好茶,1993年跑到贵州来寻茶收茶。同时,他也在四川、湖北、湖南和安徽这些主要茶区采购茶叶。即便到现在——将近三十年全国茶叶采购经历后,他仍然坚持贵州是品质最好的茶产区,尤其是贵州的绿茶。

蒋庆松这种“从茶树到茶杯”都能搞定的外来人在贵州找到了让自己“光闪闪的片场”。

六盘水水城春的茶园管理很规范,利用了贵州大山的立体气候分布品种。山下已经开园,山上还没开园。品种分配和劳动力均衡配置给调研同志很大启发。

调研组非常注重成本效益。一亩能带来多少收入,农民那里常常一笔糊涂账。在都匀调研,细致到问一个农户一亩茶,从3月到4月卖40斤独芽鲜叶,均价80元一斤,卖了3000多元。

调研组到湄潭的贵州省茶科所调研,所里一个研究员和博士都没有。后来茶科所搬到了贵阳,科研经费从几十万到2009年得了600多万,茶科所专家变得很抢手。

贵州发展茶产业甚至带动了全中国的苗价。一时间,卖苗的卖机器的商人大量涌进入贵州。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