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只有14万人,湖南省最小的县,让朱海燕迷恋的绿色茶乡。层层叠叠的茶园,似拂动的衣裙围于山的腰际,风吹茶香,香溢四野。与茶结缘、以茶为业的湖南农业大学女教授朱海燕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茶乡的魅力,让她对古丈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
自2010年3月派任驻古丈县科技特派员以来,朱海燕按照“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对策,组织落实”的原则开展工作,为古丈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走访 汗水作伴朱海燕的工作场地在园地里,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踏着不平整的田间小路,这位省城来的教授多有几分吃力,汗水湿透,感染了产茶乡镇在场的干部群众。她冒着酷暑在田间地头与茶农进行交流,了解种茶效益,询问实际过程中的疑难,为百姓讲解茶树品种的特性及比较优势。
2010年以来,她先后10多次下到古丈县进行茶产业、茶文化现状调研。走访座谈了鲁卫明等15户加工大户、田勇敢等20户种植大户、胡霞等24户营销大户和盘草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农大在校学生对古丈毛尖在湖南市场影响力进行专题调查。
通过对全县茶产区的深入调查,她反复强调良种普及的重要性,顶着烈日深入繁育苗圃,纤细的双手沾满泥土,手把手地进行良种选育、引种、扦插、繁殖等技术指导,改变了过来古丈茶叶群体品种的单一结构,使古丈茶叶基地良种化率迅速增长,延长了古丈茶叶经济开采期,茶叶产量显着提高。
创新理念 富农兴业古丈县部分茶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茶树多为种籽有性繁殖。良种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茶叶基地发展很不平衡。规模小、散,经营乱,品牌效应不强成了古丈茶叶发展的瓶颈。尤为严重的是全县主要以名优茶生产为主,夏秋茶加工因机械普及率低、采茶劳动力少等原因而产量低,资源浪费较大。
朱海燕提出“转变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制度,积极搭建平台,倡导科技先行”的思路,依托信息、人脉资源,联系专家参加古丈现代茶产业规划,完成《古丈茶业“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对古丈茶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为古丈县茶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为帮助古丈茶叶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针对古丈茶叶存在的色泽偏暗,香气欠高长等缺点,她倡导从品种选择以及杀青、炒制、干燥等工艺环节入手,探索“色绿香高”古丈名优绿茶的工艺标准。并与古丈县茶叶大户、茶叶制作能手一起深入省内外的茶叶产区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在不断精进绿茶工艺的基础上,探索古丈红茶的制作,为丰富古丈茶产品,提高茶园利用率,增加茶农收入开拓新的市场。
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朱海燕编创了融入古丈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古丈毛尖茶艺,在“2010年中华茶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和“2011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上组织茶艺队员进行了表演,为传播茶文化,树立古丈毛尖品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该县茶叶局的配合下,朱海燕举办了茶艺茶道培训,培训228人次,其中有22人获得国家颁发的茶艺师资格证书。
为了推介古丈茶叶,朱海燕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仅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从申请域名到网页制作。一个包含茶科技、茶文化、茶资讯等全方位推介古丈的《中国古丈茶网》出现在互联网上,古丈茶叶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两年来,古丈毛尖市场占有率提高20%,同等茶叶销售价格上涨30%,茶农收入年增20%。
一转眼,朱海燕与古丈茶农一起度过了两个春秋。她用一颗对工作的执着之心、一颗对茶乡古丈的热爱之心,辛勤耕耘,让科技春风吹绿了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