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采花、伺花、干茶、窨制、周而复始……个中学问,大有讲究。
1、采花
采花的最佳时间在下午二、三点之间,正是日头最毒的时候。此时,高温让花蕾中的精油浓度达到顶峰。同时,花农只能摘含苞欲放的花蕾,花骨朵不能摘(开不了),开过的也不算数(香气散尽)。
经验丰富的花农,根据花色就能判断采摘时机是否成熟。茉莉花蕾由青转黄、再由黄入白,当花蕾雪白剔透,肥硕而又饱满时,就该动手了:动作要轻且快,需保留绿色的花萼和花柄,利落地去掉叶梗。
摘下的花蕾仍在呼吸。在进入茶厂前,花农还得兢兢业业地完成“护花使命”:将花蕾小心地放入竹篮或通风的网袋中(不可使用不透气的塑料袋),每袋不得超过10斤,袋与袋间还需隔着通气筒。
运输中的茉莉花
采摘和运输普遍能在日落前收工,经过水运陆送进入茶厂,已是傍晚。
而这时,茶人披星戴月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2、伺花
对,“伺候”这个词,被堂而皇之地收入制茶术语,茉莉之娇贵可见一般。
采访一位茶人,会得到大量关于这个步骤的名词:“复堆”、“通花”、“烧花”等,关于这些,你只需明白:所有繁冗的步骤,仅仅为了让花蕾顺利开放。
茶人需要不停地翻动茶堆,合适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含氧量,是决定性要素。
等候花开,不仅凭耐心。伺花的过程就是茶人与环境博弈的过程,将温度、湿度和氧气三者进行平衡,看似简单,没有长年经验是做不来的。
3、干燥茶坯
与此同时,另一个主角也在待命中:茶叶在窨制前,需要再一次复火干燥。买花茶时,那些五花八门、目不暇接的名字——雪芽、银峰、珍毫、香芽、龙珠等,无非都是在描述茶的原料。大部分茉莉花茶,无外乎白茶和烘青绿茶两种。
烘青茶吸香能力强,覆以花之香气,再合适不过;白茶则是高级花茶的宠儿,一来闽地本身产白茶(如福鼎、政和等),二来白茶朴实清润,着实衬得起花香的鲜郁。
4、窨制
通风换气、筛掉次花:在将茶叶和茉莉拌合前,还需要不少这样的琐碎“前戏”。
大约晚上十点左右,茉莉次第绽开,等花朵儿微微张开呈“虎爪”形,窨制花茶漫长而紧张的高潮才拉开帷幕:
首先,将茶叶和鲜花层层叠叠反复覆盖十多次,最顶部的茶叶防止香气外扩,然后再用翻耙将花茶堆轻轻推开,让茶和花充分拌和均匀。
茶、花使用的比例是关键。花用多用少,有太多因素掣肘,须凭经验行事:比如,若当天下雨,花香弱,就要多用花;实在太潮湿,再多花也无济于事,茶人就索性收工了。
投花量,也是决定花茶等级的重要因素:投花量越多,花茶等级越高。
等茶花充分混合后,奇妙的变化开始了:
水是茉莉香气的载体:芳香物质在水汽的裹挟下缓缓进入茶叶,填充那些干燥中空的孔洞,大量花香因而涌入叶片。茶叶自身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那些代表“苦气”和“涩味”的多酚类物质转化为甘甜,茶性由寒转中和,茶汤色泽也会从嫩绿过渡为清丽的淡黄。
静置窨花长达十多个小时之久,和伺花一样,窨花也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水分。直到半夜,茶人会依旧守望他们的“大作”,不时地把手伸进花茶堆,用体感来试温。
5 、提花
折腾了一宿,终于到了可以收工的清晨。
剩下的工作,就是用网筛将茶花分离,把做好的茶叶拿去烘焙,重新降低茶中水分的含量以等待下一次窨制。
在最后一次窨制时,为了保持茉莉的鲜灵纯净,不再复火烘焙,这就是所谓“提花”。
分离花渣
窨过茶的花,失掉了香气,就成了花渣……只能被丢弃,制成100斤高档茉莉花茶,弃掉的花渣重量,试窨制次数而定,至少在200斤以上。
弃花之举,多少唏嘘,但想到花魂犹在茶中,也算是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