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这几天十分高兴,他今年3月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一份《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提案》终于有了回音。6月25日,中国农业部正式答复刘枫先生,认为倡导茶为“国饮”很有意义,将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总社、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对确定茶为“国饮”工作予以推动、支持。
提倡“茶为国饮”并非自今日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茶为“叶嘉”,有“叶嘉酬宾”的记载,并有“活水还须活火烹”的煮茶经验;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称茶香比兰花之香更胜一筹;而孙中山先生则明确倡导茶为国饮。
考古发现证实茶为国饮有着十分丰厚的实物依据。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御用系列金银茶具、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和茶圣陆羽行踪遗迹、福建建瓯发现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碑文、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以及中国茶走向世界各地的种种历史见证,足以证明茶为国饮顺乎历史,合乎国情。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时尚。1999年,福建省茶叶学会发出倡议:提倡茶为国饮,使茶在推进社会文明中发挥独特作用。今年3月,第三次全国茶文化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全体与会者再次倡议:提倡茶为国饮。他们认为,提倡茶为国饮,不仅符合清廉节俭精神,而且也是爱国、支持民族文化的实际行动。
遗憾的是,虽然“茶为国饮”的呼声已经叫了多年,却没有能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我国的主要产茶区虽然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茶文化活动,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茶文化的学术研讨流于形式,缺少学术性,茶文化的出版物虽然不少,但内容空泛,质量不高。
就我国的茶产业而言,现状也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至少有8000万人的生计跟茶有关。从业人员虽然堪称世界第一,但茶叶地位却排不上世界第一。我国茶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如印度和肯尼亚,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我国茶的国际地位甚至还呈下降趋势。由于粗放式生产经营,茶的品牌芜杂,精品太少。我国的品牌茶有数百种,仅浙江就不下80种,最出名当数西湖龙井,但在国外的知名度也不高,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名茶”屈指可数。英国虽不产茶,而“立顿茶”却风靡全球。我国虽说有许多部门在管茶,包括农业、林业、供销、经贸等,从种植、加工到出口,都有不同的部门分管,但结果却是互相制约,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
与我国相比,我们的邻国对茶的重视程度要强得多。在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将茶定为“国饮”,日本更是提出让每个小学生每天喝一杯茶。笔者曾赴日本采访,所到之处,主人敬上的基本上是茶,而且屡屡说明“这是贵国传入我国的福祉”。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大多不教学生如何饮茶,更不必说指定让学生每天喝一杯茶。许多孩子从小长大几乎全是以喝可乐解渴,甚至不知茶的滋味。
倡导茶为国饮,与国人的健康直接相关。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锌、核糖酸等,对男女老少都有益。研究表明,饮茶能起到“三增、三抗、三降”作用,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这样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当然该向国人大力地推荐和倡导。
应该说,在中国推行“茶为国饮”并不会太困难。在中国,茶叶基地遍布全国17个省、900多个县,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茶馆更是超过万家。喝茶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的必需。倡导茶为国饮,可以让茶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地位。
倡导茶为国饮是一项具体务实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设定“国饮日”,举行各种茶事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编写《中国茶读本》,普及茶的知识;开设名茶市场,做大茶叶产业;制定茶叶标准,提高中国茶叶的质量;以及在国民中倡导不抽烟、少喝酒,养成多喝茶的习惯,尤其在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每天喝上一杯茶,以扭转青少年的饮料消费习惯。等等。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笔者以为,饮茶是健身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是修身的途径,是友谊的纽带。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支持“茶为国饮”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