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文化 /  茶与文学 /  我国苦丁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分析.pdf

我国苦丁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分析.pdf

苦丁茶(IletLatifoliaThunb)属系冬青科多年生常绿乔木,又名皋卢、瓜卢、苦灯茶。原产于我国广西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亚热带山区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杂木林中,其中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浙江等地分布较广。我国人民已有近2000年种植和饮用苦丁茶的历史,对苦丁茶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有着深刻认识。《中药大辞典》对苦丁茶的描述是:“味甘苦,人肝、肺、胃、脾、胆五经,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治头痛、齿痛、耳赤、聍耳、热病、痢疾等。”现代临床研究与试验表明,苦丁茶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类黄酮、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几乎不含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具有降血压引、降血脂引、抑菌消炎、抗疲劳引、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因此,人们常将苦丁茶作为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降压茶和益寿茶,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的自然资源。

有人已经对1994年至2002年有关我国苦丁茶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但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研究不断深入,苦丁茶的利用价值不断被研究学者发现。由此笔者从1979~2005对我国近三十年有关苦丁茶研究文献的类型、学科分布和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以加深人们对我国苦丁茶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的了解,从而揭示我国苦丁茶研究的动态发展方向,为今后我国苦丁茶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供客观正确的参考。

1、文献收集

苦丁茶有关的文献是于2005年12月在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所得。以“篇名”检索相关文献,笔者通过仔细查阅,剔除了非苦丁茶学术论文文献。经统计,共收集中文期刊上关于我国苦丁茶文献402篇。这些文献反映了近三十年我国苦丁茶研究的主要成就和趋势。

2、文献分析

2.1苦丁茶总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对苦丁茶文献的统计和整理得表1、表2,由此可知,苦丁茶经济产品研究在各个分支学科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且文献量逐年剧增,估计在接下去几年内仍占主要地位。而其中药理药用占45.7%,这是由苦丁茶自身所具有的功效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它的药用价值不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工技术和产业化也占较大的比例,均达22.5%。这方面主要研究茶叶的深加工和保健饮料的开发,但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苦丁茶产品多样化开发利用。其次是栽培研究,占各个分支学科研究中的24.6%,其研究呈稳定增长状态。说明苦丁茶的高产优质生产对地区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其中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是发展苦丁茶种植业的重要环节。这部分文献在栽培研究中已超过一半(61.6%)。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也较多,占15.2%,而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组织培养研究也逐年增加。但对苦丁茶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均为病害研究,这可能与目前还未发现苦丁茶虫害有关。有关基础研究的文献在所查到的总文献中所占比例也较高,达22.4%,仅次于栽培研究。苦丁茶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研究对综合开发利用其有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这部分文献占基础研究的72.2%。有关苦丁茶基础研究逐年呈剧增趋势(见表2)。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投入使用,这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经营资源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少,仅占l1.4%,尤其经营管理的最少。由于苦丁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亚热带山区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杂木林中,对土壤、气温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虽然有学者致力于北方大棚栽培苦丁茶技术的相关研究,但难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表1苦丁茶文献在各学科中的分布

表2苦丁茶各个分支学科的年限分布

2.2苦丁茶文献的年限分布

1979年至今,共检索苦丁茶文献402篇。从1988年有相关文献发表至今,年平均文献量为21篇。其中1988-1993年共发表9篇,占总文献量的2.24%;1994-1999年143篇,占总文献量的37.9%;2000年以来我国苦丁茶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仅以后6年就发表文献244篇,占总文献量的64.7%,其中2005年上半年没结束就达26篇。(见表3)由图1可知,从1994年起,苦丁茶的相关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到了2002年,文献数量剧增。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强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苦丁茶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认识并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结果。

表3苦丁茶文献的年限分布

2.3我国苦丁茶文献发表的区域

表4各省份研究单位的个数单位:家

图2

由图2可知,苦丁茶研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广东省发表文献量最多,其次是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对苦丁茶的研究起步最早(见表3),主要研究苦丁茶化学组成方面,其主要研究机构一浙江大学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此提供了条件基础。广东和广西对其研究也比较早,这与我国苦丁茶资源分布和栽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有一定关系。但这两个省相关发表文献量却逐年减少,而贵州、四川、海南对该课题研究逐渐增多。这和各个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

2.4苦丁茶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

表5苦丁茶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

在表5中所列的17种期刊仅占总文献量的36.84%,这说明苦丁茶文献在期刊中分布面较广,也说明如果苦丁茶研究者仅检索所列出的几种期刊,是不能全面地了解苦丁茶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总趋势的。

2.5我国苦丁茶发表期刊分析

表6我国苦丁茶发表期刊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苦丁茶文献相对较少,说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仍有待更大的提高。

2.6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分布

表7苦丁茶文献在各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分布

表8苦丁茶具体药理研究分布

苦丁茶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研究,对综合开发利用苦丁茶有效成分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从表7可以看到,大部分苦丁茶化学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微量元素和黄酮类方面,占了77篇中的31篇,占其文献数的40.3%,说明目前苦丁茶化学基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苦丁茶药理药用研究的文献占经济产品研究的45.7%(见表1),说明我国的苦丁茶药理研究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特别在苦丁茶降高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抗菌、抗氧化、治疗心脑血管、降血糖等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但苦丁茶的临床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以苦丁茶为原料的药品开发极少见文献报道,说明我国苦丁茶药品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快进行深层次的苦丁茶药品研究与开发,它对促进各地区的苦丁茶产业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总结与建议

3.1通过对我国苦丁茶近三十年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研究自1994年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尤其在栽培研究和经济产品研究方面。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苦丁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基础理论阶段。

3.2近20年来,苦丁茶在栽培、加工、生理生化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但对其精加工、深加工、经营管理以及产业化等技术方面还相对薄弱。为了充分利用苦丁茶资源,扩大其应用价值,应进一步明确苦丁茶活性物质的定性定量及生理功能的评价,加强苦丁茶精深加工开发研究。

3.3目前我国对苦丁茶营养器官的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嫩叶研究上,而苦丁茶其它部分(如老叶、花朵、种子、种壳、树皮、树根等)的研究极少见相关文献报道,其在药理药用等方面的应用存在很大的缺口。此外,苦丁茶的材用及观赏价值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建议将其做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相信会有新的突破。